美术留学之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差异

meishuliuxue.cn 2015-11-14 13:32:59 来源:

  美术留学网老师介绍说,在中国高等学校里,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联系比美国紧密得多。美育是中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,除了追求美学目的外,还大量地存在着道德和精神的目的。人们认为接受艺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,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。“我们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,美能辅德、益智、促体,这是已经被多少事实证明了的、不可置疑的”,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,美育在中国曾一度被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,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明确的地位。1999年以后虽然有了独立的地位,但仍然需要和“全面发展”、“加强文化素质教育”、“德智体”三育等更加有吸引力的口号联系在一起。因为“艺术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”,才受到重视。

blob.png

  (一)教育目的

  在美国高等学校,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。而通识教育,最早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。因此,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,愿意探讨艺术和科学共同的过程,如灵感、构思、幻想等等。美国不少教育学家反对艺术教育或者美育具有德育功能,认为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。在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,在于开发智力,或者为了情感体验和自我娱乐。出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实施艺术教育,将遭到反对。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麻省理工学院,却开设了35门音乐课,笔者提出疑问以后,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的教师的答案是:“因为科学家都爱音乐,很多科学家是音乐家”。

  中美艺术教育目的存在差异的原因,在于中国传统儒家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,政治和伦理色彩浓厚,注重艺术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功能,功利主义较为明显。孔子的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”和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等著名论断,强调艺术可以通过陶冶人的感情,实现伦理道德的规范,使个体和社会协调一致。我们今天仍然强调美育的德育功能,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。

  相比之下,西方古典美学更强调美与真的统一,更重视艺术的再现、模仿、写实,也就是其认识价值,功利主义不明显。所以学者们反对艺术教育承载太多任务,不同意中国“文如其人”的观点,认为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完全可以相左。

  当然,中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有相同之处,那就是都认为艺术教育具有开发智力,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。

  (二)组织管理

  两国艺术教育教育组织管理的差异,主要是因为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。

 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集中的,自上而下管理的。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虽然也有学校师生自发启动的现象,但1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,还是国家教育部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下发文件,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普及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结果。中国权威机构的“红头文件”,在艺术教育中所起到的指导和推动作用,是决定性的。

  而美国的教育是高度分散的。美国的25所顶尖大学全是私立大学,艺术教育的方针完全取决于学校自己的意愿。即使那些政府办的州立大学,州政府教育部管得也很少,更不会过问艺术教育之类的事。

  说到校内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,中美两国的高等学校倒是有相同之处,就是都受到校一级领导的高度重视。

  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大多数中国高等学校,都有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,并且有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艺术教育委员会或美育委员会,负责监督、指导和规划全校的艺术教育,突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。当然,大多数机构都是在教育部文件要求之后成立的。

  麻省理工学院除1975年起学校专设的艺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,研究艺术教育工作,校长亲自参加。麻省理工学院现任院长查尔斯?维斯特于1996年10月25日在艺术委员会的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《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》。1987年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设立了艺术副教务长一职,下设艺术办公室,工作人员除副教务长的两名助手外,另3人负责艺术委员会、特别艺术项目、艺术通讯等部门的工作。

  (三)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

 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,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纳入教学计划,进入第一课堂。不仅如此,1996年还提出建议,首先开好音乐、美术、影视三个艺术门类的鉴赏课和《大学美育》。某些省市,将是否开齐这四类课程,作为衡量一个大学艺术教育是否合乎要求的标准。因此,所有艺术教育的先进学校毫无例外,首先加强了这四个方面的艺术课程。此外,他们还有各自的特色。

  北京大学每年全校有3500名学生选修艺术学系开出的14门艺术公选课或通选课,它们是艺术概论、中国美术史、西方美术史、中国音乐、贝多芬专题、莫扎特专题等。

 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现每学期开设18门课(包括以艺术团为主的合作排练课),涵盖了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摄影、影视、戏剧、美学等艺术门类,分为音乐系列、艺术美学系列、实践技巧与合作排练系列,包括限选课、自选课、辅修课三个层次。

  中国人民大学自1986年以来,先后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加起来有20多门。1998年起,规定所有的本科生必须修满3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才能毕业,使之从自选课提升为必选课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。

  美国的大学生选课虽然要受到通识教育或核心课程有关要求的限制,但选择面要宽得多。在艺术课程方面的自由度,比以上三所中国大学要大一些。美国校方一般仅仅提供学习艺术的可能性,而不做限制和强求。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是最重视艺术教育的,但主修自然科学的学生,在学习期间必需修满的8门人文、艺术和社科课程,可以从文学、语言、思想、社会准则、视觉艺术、表演艺术、文化与社会研究、历史等门类的360门课中挑选。30多门音乐课只是表演艺术类的选项,学生也可以不选这一类的课。

  产生差异的另一个原因,是两国大学生入学时的艺术基础不同。

  美国中小学无论城乡,艺术教育普及且发达,这样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,无论将来的专业差别多大,过去接受艺术教育的程度均相差不大,才使专业和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差别很小。而中国由于东部与西部、城市与乡村在经济、教育的发展上,存在极大的不平衡,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,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极大,才造成专业艺术教育和业余艺术教育无法融合的现实。

  (四)学生艺术社团及其演出

  北大、清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艺术社团中,特别是交响乐团、合唱团、民乐团、舞蹈团里,虽然没有主修音乐、舞蹈的学生,演出水平却相当高,有的甚至与专业艺术院团不相上下。他们的演出,不但在国内多次获奖,还曾在国际上获得过很高的奖项,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。其原因一是这些艺术团不但有固定的排练时间,还经常聘请国内一流的艺术家辅导或亲自指挥。二是这些艺术团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“艺术特长生”。

  所谓“艺术特长生”,就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,这些学校在招收具有艺术特长的高中毕业生时,可以降低高考录取分数。降低的幅度,一般为50分,甚至更多。这些艺术特长生降分进入以上名牌大学,需要经过如同艺术院校选拔学生一样的专业技能考试,不但经过初试,还要参加复试,竞争程度不亚于报考著名艺术院校。为了进入以上名牌大学,无数并不想以艺术为职业的学生,从小学起就在艺术的道路上刻苦训练,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道独特风景。目的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开展的艺术教育,成了另外一类考试的热门。

  这些艺术社团的成员,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。他们的重要任务,就是在老师和校外艺术家的带领下,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表演和比赛。艺术表演的对象是校内同学或社会各界,目的有二:一是普及艺术知识,直接参与艺术教育工作,二是扩大影响,为学校争得荣誉。至于比赛,主要目的是为校争光,甚至为国争光。中国任何一级学校的艺术教育,结果重于过程,成绩的展示不可少。

  美国高等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,既有主修艺术的学生,也有主修其它学科的学生。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,学校也会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家做辅导和讲座,给予一定支持。他们的排练也很正规和频繁,其演出重要目的之一,是为了自我表现和锻炼。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虽然也愿意选拔有艺术特长的,但此人必须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,学校不会因为艺术特长而降低其他方面的标准。

  在中国凡艺术教育先进的,多是重点大学。这些学校一般会在各个方面力争优秀。中国一流大学如北大、中国人民大学、清华等校学生艺术团的足迹,已经或将要走遍世界各地,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在各种比赛的获奖团体行列之中。而一般院校的艺术教育,普遍不如重点院校,也很少在全国的艺术比赛中得奖,更谈不上在国外获奖。

  而在美国,却没有这样的规律。艺术教育与学校的知名度,没有正比关系。杨百翰大学的舞蹈,风靡世界,但该大学在美国的排序,却远在100名以外。哈佛的交响乐队除访问MIT以外,也很少外出献艺。美国大学的艺术教育,更注重艺术氛围及艺术活动的过程本身,结果不是第一位的。

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,中美两国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实施目的、组织管理、课程体系、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,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,有些甚至具有本质上的不同。这些差异,反映了东西方传统美学思想、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教育观念的不同。艺术教育对于中国大学生,是贯彻党和政府“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”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,对于美国大学生,则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。虽然出发点存在着差异,但在对于艺术教育的态度上,两国各自的一流大学当今却惊人地一致:都十分重视。

        如需了解更多的详情,可以登录 http://www.meishuliuxue.cn/进行了解。

分享到:

推荐院校 更多>>

专业作品集 更多>>

资讯导航